潮壤相接電影院

分享:
日期: 
2024-11-10 to 2024-11-22
潮壤相接電影院
地點: 
高雄市立美術館本館

「潮壤相接電影院」 是一場跨越東亞與東南亞文化與歷史的影像作品放映與討論活動。該活動同時與《潮壤相接》主題展覽密切相關。展覽立基於高美館對「大南方」視野與「海洋」流動觀點的關懷,聚焦於海潮與土地的邊界,討論自然資源的開發與保護、族群衝突以及海洋文化的傳承。活動中的影像作品正是對這些議題的具體延伸,探索「誰擁有土地與海洋」的核心問題,並試圖透過藝術創作尋求治癒的可能性。

場次一:11月10日(日)泰國藝術家阿運若望恰庫作品放映
報名連結按此

阿運.若望恰庫(Navin Rawanchaikul,1971-)是泰國最知名的當代藝術家之一,九十年代曾參與「清邁社會裝置」(Chiang Mai Social Installation)藝術節。他出身印度裔移民家庭,關注「身分」、「離散」等議題,也擅長透過藝術創作與社區互動。無論是早年的「計程車藝廊計畫」將泰國計程車搖身一變為行動藝術空間,或是實地考察與訪談後將社區故事描繪成手繪電影海報,他也採用音樂MV、漫畫書等淺顯易懂的形式讓藝術親近普羅大眾。

2022年,阿運為內惟藝術中心打造作品《內惟戲院》(Neiwei Rama),由於疫情限制,藝術家與在地團隊遠端合作,由美術館方協助訪談內惟社群,阿運則於泰北邊境考察當地的離散社群,包含國民黨孤軍、來自緬甸撣州的移民以及長期往來邊界貿易的少數族群等。透過社區訪談以及文史脈絡爬梳,該作以內惟與泰北的「移民性」與「多元性」折射出普世共有、各世代之間的歷史與身分認同議題。 「Rama」是過往泰國獨立戲院常見的名字結尾,衍生自曲面寬銀幕(cinerama)的概念,也反映了阿運的社群藝術實踐,透過不同視野觀看世界與社群,包含這系列作品於疫情限制下的遠端遙望。

內惟藝術中心的開幕首展 《解惟.解圍》便展出 《內惟戲院》系列作,包含繪畫作品〈昔日邊界內〉(Once Within Borders),引自美國歷史學家查爾斯.麥爾(Charles S. Maier)著作《Once Within Borders》,指出邊界的概念並非根深柢固,而是在科技與全球化的進程中被鬆動與轉變。而阿運的計畫探索不同類型的邊界,以及跨越邊界的社群關係,「昔日邊界內」的概念也呼應內惟地名的由來,以及過去鐵路將內惟一分為二的歷史。阿運以他擅長的電影看板繪畫風格,串聯內惟與泰北兩地的故事,並搭配兩支紀錄影像,第一支影像〈昔日邊界內 I〉的配音邀請內惟居民以中文及台語朗讀藝術家給內惟的信,如同一段想像的對話,成為藝術家與內惟居民的互動關係。第二支〈昔日邊界內 II〉則是2023年藝術家再訪內惟與高雄移民社群的紀錄,由阿運寫給泰北華人村落美斯樂(Mae Salong)的居民,以泰語朗讀。本系列也包含訪談影片〈內惟群像〉,圍繞四組關鍵字「歷史」、「記憶」、「身份」跟「地方性」,由居民訴說屬於內惟的經驗與記憶。

而後在2023年泰國雙年展,阿運更延續該系列,除了走訪清盛與泰北各社群,還跨越湄公河國境到寮國,最後完成一幅大幅電影手繪風格的社群肖像看板,展示於湄公河畔,以及一支紀錄電影。本次非常榮幸能舉辦一次特別放映,在高美館藝術研究室以電影欣賞會的形式邀請大家欣賞〈昔日邊界內〉系列的二部曲及三部曲,延續首部曲邀請內惟居民朗讀藝術家寫的信,二部曲則是邀請泰北各族群朗讀藝術家寫給內惟的信,三部曲則是藝術家跨越泰緬寮金三角邊境,嘗試以更寬廣的視野看待國家與族群的界線。透過藝術家的親身經歷,觀眾能夠思考邊界如何影響海洋與土地之間的流動性,並反映出人與自然的互動在不同文化背景下所產生的多樣性與複雜性。

時間:2024年11月10日(日)下午2:00-4:30
地點:高雄市立美術館藝術研究室
與談人:阿運.若望恰庫(藝術家遠端出席映後座談)、謝宇婷(高美館助理研究員)
放映片單:

〈昔日邊界內〉二部曲(影片長度:44分鐘,中英字幕),高雄市立美術館典藏
〈昔日邊界內〉三部曲(影片長度:75分鐘,僅提供英文字幕),泰國雙年展委託創作,藝術家授權

場次二:越南藝術家阮俊的末世寓言
報名連結按此
 
時間:2024年11月22日(五)下午2:00-4:30
地點:內惟藝術中心影廳REEL TWO
與談人:高森信男(策展人)
放映片單:

1. 《船民》(The Boat People)(影片長度:20分鐘,僅提供英文字幕)
影片中的孩童漂泊於海洋,在末世背景下尋找過去文明的遺跡,探討了「誰擁有土地與海洋」的核心問題。他們用海上收集到的物件拼湊出一個過去的世界歷史,反映了大南方與海洋文化的傳承,以及海洋資源與人類命運的糾葛。最終焚燒的儀式象徵著對自然與精神解放的追求,對應展覽中對資源開發與文化保育的思索。
 
2. 《我病態的信念可以治癒你可憐的慾望》(My Ailing Beliefs Can Cure Your Wretched Desires)(影片長度:18分鐘51秒,僅提供英文字幕)
這部影片透過爪哇犀牛的滅絕,揭示了人類對自然資源的過度開發與濫用,具體體現了展覽對「島嶼/海洋物種保育」的關注。越南的自然環境在殖民與戰爭的影響下逐漸走向破壞,這反映了土地與海洋資源所有權爭奪的背後,物種滅絕與自然消耗的殘酷現實。
3. 《不安地平線的未掩之聲》(The Unburied Sounds of a Troubled Horizon)(影片長度:58分鐘,僅提供英文字幕)
影片以越戰遺留的未爆炸彈為素材,探討了人類對自然資源的開發如何轉化為創傷的象徵。這與展覽中的「邊界離散」與「人與環境的關係」息息相關。主角將廢棄的武器轉化為美學物件,象徵著透過藝術創作治癒歷史傷痕的可能性,正如展覽期望以藝術喚起對自然與文化保育的討論。
 
藝術家阮俊簡介
1979年阮俊3歲時以難民身分來到美國。他的創作媒介包括影像、電影和雕塑,涉及集體記憶、流離失所和殖民化等主題。曾獲2023年胡安米羅獎。阮俊目前生活和工作於越南。他在2006年成立了藝術團體「螺旋槳小組(The Propeller Group )」,該團體透過批判性視角進行媒體和廣告創作。2007年,阮俊又與他人共同創立了越南最具影響力的獨立藝術空間「Sàn Art」(意為「藝術平台」)。他的多媒體藝術實踐圍繞著敘事和信仰建構展開,研究個人經驗如何與歷史交錯碰撞。他的影片常將虛構內容與檔案影像結合,以此反思盤根錯節的虛構投射與歷史記憶。

映後座談人簡介
獨立策展人、策展團體「奧賽德工廠」廠長;近年重要策畫展覽包括2011年「後態度:台灣年輕當代藝術家聯展」(墨西哥城Ex Teresa Arte Actual)、2012年「南國.國南:台越藝術家交流計畫」(胡志明市Zero Station、台南齁空間)、2014年臺灣國際錄影藝術展「鬼魂的迴返」(臺北鳳甲美術館)、2018年「Is/In Land:台蒙當代藝術游牧計畫」(烏蘭巴托976 Art Space及臺北關渡美術館)、2020年「秘密南方:典藏作品中的冷戰視角及全球南方」(北美館)、2021年亞洲藝術雙年展「Phantasmapolis未至之城」、2020-2023「海洋與詮釋者」計畫等。
 

【注意事項】

放映活動13:45開放現場入場。
本活動適合12歲以上學生及成人參與,12歲以下孩童需有至少一位成人陪同入場。
一組報名資料視為一人報名,如欲報名兩人,請送出兩組報名資料(不同姓名),兩人以上以此類推。
活動期間,請全程保持手機靜音或關機。
尊重著作權,活動全程請勿錄音、錄影。
活動若遇高雄市政府發布全市停班停課(如逢颱風、豪雨等大型災害)而取消,依本館臨時公告處理,並保留活動現場安排的一切權利。
高美館因藝術品保存需求,室溫設定為22度左右,進場時請記得攜帶保暖衣物。
高美館停車場為計時收費停車場,可多利用馬卡道路交叉口之計次收費立體停車場。
活動當日若有異動,以當天公告為準。
本館保有最終修改、變更、活動解釋之權利。

 
 
【肖像權聲明】
活動中將進行現場攝影記錄,參與本活動即同意授權承辦單位高雄市立美術館進行活動攝影,且同意高雄市立美術館將相關影像用於本館網站、社群媒體、出版品製作、研究發表等非營利之教育推廣用途,且同意本館擁有公開宣傳、傳輸前述影像等權利。

【活動洽詢】
高美館研究發展部 謝小姐
07-5550331分機225(週一至週五9:30-12:00;13:30-17:30)
 
指導單位:文化部、海洋委員會、高雄市政府文化局
主辦單位:高雄市立美術館

👍高雄訂票享優惠

※各項活動有可能受疫情影響,延期、停辦或改變型式,活動如臨時變動,請以主辦單位公告為準!
※活動資訊細節,請您直接洽詢主辦單位,本站僅供活動收集整理(活動可能會因颱風、豪雨特報等臨時狀況延期或取消)。

×
×
【New Balance】 NB 復古運動鞋